宋代点茶法有一套独具审美的茶具,欣赏宋代茶具,首先要了解以点茶法为代表的宋代喝茶方法。庆历末年,位居北宋士大夫集团核心层的蔡襄继丁谓之下一任福建转运使,专事贡茶,并对之加以改良,并于皇祐年间写成继唐代陆羽《茶经》之后又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位置的茶书——《茶录》。其上篇论茶,下篇论器,专述建安民间斗茶时运用的冲点茶汤之法。蔡襄作为当朝书法圣手,所著《茶录》“书之于石”并自写绢本,流行于世。其时,北苑(宋代名茶产地)贡茶已为官僚士大夫阶层公认之名茶。后又有宋徽宗赵佶《大观茶论》对点茶之法作具体论说,以“碾茶”“罗茶”“候汤”“熁盏”“点茶”为根本进程的点茶法成为宋人主导的品饮方法,直至元代,北苑贡茶位置为武夷山新开茶园逐步替代,民间瀹茶法兴起,宋代点茶器具才淡出人们视野。
从蔡襄《茶录》、宋徽宗《大观茶论》及南宋审安白叟《茶具图赞》等茶书对茶具的记录可以看出,由于两宋社会崇尚幽雅之风,文人对陆羽时期遭到遍及重视的茶叶采制用具较少提及,而是集中重视茶艺活动本身,将碾茶、煮水、点茶视作茶文化生活重心,而茶碾、汤瓶、点茶盏、茶筅等代表性茶具较之其他更遭到文人重视,在诗、画中被细致地加以描绘,频繁呈现。宋元时期有关茶的诗、画,大都是出自一流画家和诗人的精品。诗、画里描绘的那些喝茶场景,以及与人物亲近的那些事茶器具,充溢画中有诗,既富艺术价值,又足以解说其时的喝茶风气,可作专门茶书所录之裨补。
本文选择宋元时期代表性茶诗、画著作,结合两宋茶文化,赏鉴独具时代特色和审美意蕴的宋代点茶专用茶具。
研膏焙乳有雅制
——碾茶用具
承继唐代,宋代茶品以末茶为主。喝茶前,需将团饼茶或散茶碾成茶末。因此,碾茶用具仍是宋代重要茶具,在诗、画中也是呈现较多的一类。对应的茶具名有砧椎、茶碾、茶研、茶臼、茶磨(碨)等。
砧椎 蔡襄《茶录》下篇有介绍,为宋人碎茶之专用工具。由一块砧板和一只击椎组合而成。制造砧的资料一般用木,椎偶见金或铁等金属材质。审安白叟《茶具图赞·木待制》所画即为碎茶之砧椎,其形更像一只带木槌的石臼(图1)。砧椎只用来将茶饼敲碎,而碾成茶末则需求更精细的茶碾、茶磨来完结。
茶碾 宋人茶诗中常提及茶碾。北宋西湖孤山隐士林逋有《烹北苑茶有怀》诗:“石碾清飞瑟瑟尘,乳香烹出建溪春。世间绝品人难识,闲对《茶经》忆古人。”范仲淹在《和章岷从事斗茶歌》中有“黄金碾畔绿尘飞”句。另如陆游《昼卧闻碾茶》:“玉川七碗何须尔,铜碾声中睡已无”,闲闲白叟赵秉文《夏至》:“玉堂睡起苦思茶,别院铜轮碾露芽”,均反映出碾茶是文人生活中的一件雅事,只需听到碾茶时茶碾宣布的声音,看到碾槽中的茶末,就好像喝到茶相同,心情欢悦,睡魔全无。从这些诗句里我们可以看出,茶碾既有石质,也有金、铜等金属材质。唐代陆羽在《茶经》中主张用橘、梨、桑等木质茶碾,而皇家贵族为显尊贵,也往往运用银质鎏金茶碾。其实,宋代点茶对茶末气味、色泽、颗粒之细要求极高,因此,对茶碾的材质也很有讲究,蔡襄以为“茶碾以银或铁为之。黄金性柔,铜及石。皆能生腥,不入用”。宋徽宗也以为“碾以银为上,熟铁次之。生铁者,非淘炼槌磨所成,间有黑屑藏于隙穴,害茶之色尤甚”。更对茶碾的形制造出要求:“凡碾为制,槽欲深而峻,轮欲锐而薄。槽深而峻,则底有准而茶常聚;轮锐而薄,则运边中而槽不戛。……碾必力而
文章源自:古玩 http://www.yzmacaultd.com/
04-22
艺术品收藏拍卖:老百姓怎样选择收藏项目
在收藏领域中各人皆有,本没有贫贱之分,但在选择收藏品项目上却有着千差万别。有好高骛远者,满脑子都想的是搞到高等藏品好一夜暴富,然而好东西正因为稀罕才值钱,想要寻觅到这种少有品种的概率就如同中彩票。在收藏领域中要想获利就必先学习,要拿出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勇气,持之以恒。从普通东西入手、从残件着眼
03-24
硬分币在古玩市场身价倍增
据了解,纸分币已于2007年4月1日起停止流转,但硬分币却一向未明文规则禁止流转。昨日上午10时许,记者找来数枚壹分、贰分和伍分硬币,造访城区数家农贸商场和大型超市,尝试运用硬分币购买产品。在绿化村菜商场一摊位上,记者选择了少许青椒,称重后显示价格为1.9元,记者随后拿出数枚硬分币预备结账。“给一块五就
07-02
文玩:文房四宝砚台收藏有讲究
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,如今保藏和鉴赏功用已大大超越其实用功用了,那么,作为保藏,首先要看砚台的时代,砚台精品多出于明清两朝,这一点与瓷器较为相似,其商场价值并非越老越值钱。目前来看,商场上价格最高的当属明清两代的砚台。许多保藏者对“清三代”的砚台比较偏好,其保藏价格天然较高。但由于明清两代的古
01-05
以局限的馆藏品标准鉴定文物:是文物界的大问题?
瓷器的真伪鉴定一直是困扰文博界和藏家的大问题,鉴定市场的主体是专家,专家的认知水平是所谓标准器认知量的多少。一些标准器一般是目前的馆藏品,目前形成的瓷器鉴定的定论或学说就是馆藏品这块基石,现在要问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代官窑瓷器生产了多少?有多少在现在的博物馆中?这是瓷器鉴定认识论中不能回避的,馆藏品所占的权重如果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比重,一切结论岂不是管窥之见,对浩瀚的巨量的中国瓷器将是毁灭性的灾害!